|

|
|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应考虑系统经济性与机制设计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徐树彪
5年以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已成为能源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但当前,其建设仍面临五个维度的核心挑战。
第一,系统的调节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国际经验表明,新能源渗透率占比超过15%,其波动性对电网稳定运行就会带来巨大的挑战,电力系统成本也进入快速的增长临界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快速飙升,2024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经超过18%,如此高比例的新能源接入需要更稳定的基荷电源以及更强的灵活调节能力。
第二,时空错配问题突出,亟待系统化消纳方案。时间上,光伏发电峰值在中午,难以满足早晚高峰用电需求,风电夜间出力大,但负荷需求低,导致时间错配。空间上,我国风光大基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而用电负荷中心位于沿海地区,导致空间错配。传统新能源发电设备难以主动支撑电网电压和频率需求。特高压输电作为重要的解决方案,在当前也面临着输送容量有限、经济性挑战、安全性问题和输电走廊资源紧缺等制约。
第三,绿色循环链条存在断点,全周期闭环尚待构建。首批大规模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即将进入退役期,但现有的回收技术仍面临能耗高、效率低、经济性差等挑战,从绿色开端到绿色终结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尚未贯通,规模化、经济化的循环利用模式有待形成。
第四,消费侧资源沉睡,源网荷储协同缺乏关键支点。海量的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等资源规模巨大,但极其分散,无法形成规模化的调节能力。用户绿色消费产生的环境价值缺乏获得国际广泛认可的量化体系,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还需持续努力。
第五,人工智能与电力行业的深度融合不足。“人工智能+”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当前通用AI模型与能源电力深层的物理机理、安全规则融合不足,导致模型在核心生产环节不敢用、不好用,能源领域高质量标准化的训练数据集严重匮乏,算力支撑也不足。同时,AI应用多为零散的单点尝试,缺乏体系赋能。
当前,在电力现货市场环境下,新能源的电价特别是光伏电价持续走低,这使得下游发电项目投资面临巨大的压力,而上游制造业在国际贸易环境和低价竞争的双重挤压下,生存发展空间受到严峻挑战,这提醒我们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系统的经济性和机制设计问题,需要技术创新、价格机制、政策体系、市场规则协同发力,才能保障整个能源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能源转型行稳致远。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火力发电分会(电机工程学会)
- 火力发电分会(中电联)
- 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
-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
- 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
-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黄台火力发电厂
- 中国华电集团发电运营有限公司
- 内蒙古蒙电华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 园通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株洲华银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内蒙古岱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山西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湖北华电黄石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黑龙江华电佳木斯发电有限公司
- 陕西蒲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福建华电永安发电有限公司
- 开封火力发电厂
- 华电国际邹县火力发电厂
- 中山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山西阳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国电长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新能泰山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宜昌东阳光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扬州火力发电有限公司
- 太仓港协鑫发电有限公司
- 甘肃电投张掖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
- 国投钦州发电有限公司
- 大唐淮南洛河发电厂
- 国电丰城发电有限公司
- 靖远第二发电有限公司
- 国华绥中发电有限公司
- 元宝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开封火力发电厂
- 云南华电巡检司发电有限公司
- 云南华电昆明发电有限公司
- 国投宣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山东黄岛发电厂
- 国投北部湾发电有限公司
- 西北发电集团
版权所有©火力发电网 运营:北京大成风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334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2478 本网站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