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展示]安源电厂煤质检验中心获C... [企业新闻]西安热工院《热力发电》入... [电力科技]南方五省区2月全社会用电... [学术交流]广东公司“五学”打好理论...
首页 >> 新闻 >> 行业新闻
能源产业“十四五”发展成就与“十五五”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时间:2025-09-23 08:48:58

         ↓底部

“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展望“十五五”,我国能源产业将朝着规模更大、质量更优、绿色低碳的方向持续迈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01

能源产业“十四五”发展成就

(一)能源消费加速转型,促进全国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正加速从传统高耗能模式向集约高效、绿色低碳模式转型,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友好性显著提升。

“十四五”前四年,在传统产业用能维持较大体量、新兴产业(如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虚拟现实设备、充电桩、新能源汽车等)用能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超4.5%,2024年达到59.6亿吨标准煤,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作用愈发凸显。蓬勃兴起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全新动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同时,传统高载能行业能效持续提升,推动我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了11.6%。

在“双碳”目标的强劲驱动下,“十四五”前四年能源消费结构加速绿色低碳化转型。非化石能源逐步成为能源增量主体,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2024年达到19.8%,首次超过石油成为第二大能源类型。天然气受发电、工业及民用等领域需求增加的影响,消费增长显著,占比微增0.4个百分点,2024年达到8.8%。石油消费受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高油价等因素影响,出现了两次下降,2024年占比降至18.2%。煤炭消费呈现“总量微增、占比收缩”态势,消费量增长了11.8%,占比下降了3.7个百分点,2024年降至53.2%。

此外,在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及现代服务业等快速发展,以及交通领域电气化加速的推动下,我国电能替代深入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率提升了约3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约6.1%,2024年达到9.8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平均达到1.2左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

(二)能源生产多元发展,安全保供能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我国能源供应体系不断多元优化,生产保障能力稳步增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十四五”前四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速约5.2%,高于能源消费年均增速,2024年达到49.8亿吨标准煤,超过“十四五”规划目标近4亿吨标准煤。全国能源自给率整体维持在80%左右的较高水平,能源供给安全总体态势保持稳固。

煤炭产业持续稳产稳供,充分发挥能源“压舱石”作用。全国原煤产量从2020年39亿吨跃升至2024年47.8亿吨,年均增长5.2%,与能源生产总量增速基本持平。煤炭开发布局持续优化,山西、蒙西、蒙东、陕北和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加快建设,煤矿先进产能加速释放。建成了以“三西”、东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大铁路煤炭外运通道为主骨架,涵盖铁水公联运的煤炭输送通道体系,全国煤炭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确保煤炭稳定供应。

油气资源开发连续多年增储上产,石油产量连续六年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原油以上水平,天然气产量自2016年以来连续八年增量超100亿立方米,形成“油气双增”的稳定供应格局。围绕重点盆地、重点区块、重点领域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新增探明储量保持高位水平。初步形成了布局优化、覆盖广泛、功能完备的“全国一张网”,管网规模达19.5万公里,四年间增幅超15%,实现了国内油气的高效调配。

非化石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非化石能源装机规模达19.5亿千瓦,占装机总量的比重从2020年43.2%升至58.2%,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3.9万亿千瓦时,占发电总量的40%左右,成为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基本建成投产,风电光伏总装机14.1亿千瓦,提前六年完成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庄严承诺。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2024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达33.5亿千瓦,“十四五”前四年增幅超50%。形成了“五纵五横”特高压输电系统,输电通道从2020年30条发展到42条,初步形成“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格局,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建成贯穿全国的电力输送大动脉。

(三)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快速升级发展

近年来,我国能源科技体系不断壮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有力推动了能源产业的持续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在传统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持续推进,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煤炭安全绿色开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常规油气勘探开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太阳能电池效率不断刷新纪录;风电大容量机组相继开发下线;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领跑世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等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已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电网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整体装备和运维水平处于国际前列,连续攻克特高压输电、柔性直流输电、智能电网等关键核心技术及重大装备,实现“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各类新型储能技术性能指标不断提高,安全防控技术和措施逐步完善,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迭代升级持续加速。

能源电力系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创新创造的优势领域。绿电直连、虚拟电厂、智慧能源站、综合能源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了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

(四)能源治理体系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坚实有力

“十四五”以来,能源行业持续健全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深化电力、油气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推动能源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的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能源领域基础性、统领性法律的诞生,为能源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框架和指导原则。煤炭、电力等行业的具体政策相继出台,如《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等,进一步细化了能源治理措施,提升了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进一步完善以“双碳”目标为导向全面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相关政策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强了碳排放双控制度建设,推动碳市场建设优化,碳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碳排放全流程监测核算体系建立健全。

02

能源产业“十五五”发展趋势研判

(一)能源供需匹配性增长,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

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强力支撑,能源消费总量将在未来十年左右保持刚性增长,预计“十五五”时期年均增量约1.5亿吨标准煤,到2030年达69亿吨标准煤。能源供给将略高于需求2%~4%,保持匹配性增长,预计“十五五”时期年均增速近2%,到2030年达71.7亿吨标准煤。能源总体自给率将在当前80%左右的较高水平基础上稳步提升,预计“十五五”时期提高2个百分点,能源供给安全态势进一步稳固。

“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将不断深化,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能源消费结构将长期向绿色低碳化转型发展。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增量主体,预计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从当前不足20%快速提升至28.7%左右,天然气消费占比略有提升,至9.9%左右,煤炭、石油消费占比分别降至约46.8%、14.6%,逐步从当前以煤炭为主的时代转入多元化发展时代。

(二)煤炭消费步入峰值平台,供需总体保持平衡

受火电、化工行业需求增长的牵引,短期内煤炭消费量将保持高位运行,预计在“十五五”前中期进入49.5亿~51亿吨的峰值平台期,2030年略有回落,至49亿吨左右。

煤炭供应短期内稳中有升,且呈现国内生产保持增长、净进口有所下降的趋势。预计“十五五”时期,国内煤炭产量维持在48亿~49.5亿吨,煤炭净进口在4亿~5亿吨,煤炭自给率保持在92%左右较高水平并略有提升。煤炭生产布局进一步西移,西部产量占比将提升5个百分点。

(三)石油消费进入下行通道,石油生产保持稳定

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加速替代以及石油化工行业逐渐趋于饱和,石油消费量(社会实际消费量)将从当前阶段7.3亿~7.5亿吨(原油当量,下同)的峰值平台水平稳中有降,预计到2030年降至7亿吨左右。

近年来我国石油工业坚定不移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但继续增产空间较小,预计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国产油将稳定在2亿~2.1亿吨。石油进口逐渐减少,对外依存度呈稳步下降趋势,预计“十五五”时期降低约1.4个百分点。

(四)天然气消费仍稳步增长,对外采买度上升

天然气作为最清洁的化石能源,将在能源系统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过渡性作用。预计天然气消费量将在“十五五”期间增长约1000亿立方米,到2030年达5400亿立方米左右。

以国产气为主的多元化天然气供应将稳步增长。预计“十五五”时期,国产气增幅约15%,但为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进口气增幅约30%,导致对外采买度将上涨3~4个百分点。

(五)非化石能源将迅速发展,保持增量主体地位

非化石能源(一次电力及其他)作为我国推动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抓手,将长期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十五五”时期,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年均增速高达8%~9%,到2030年将近6.6万亿千瓦时(按发电煤耗法折合19.8亿吨标准煤),接近全国发电总量的一半。

非化石能源持续快速发展,将推动我国能源自给水平不断提升,逐渐扛起能源安全保供的重任。预计“十五五”时期,一次能源供给总量增幅约10%,而非化石能源供给增幅近50%,成为贡献能源增量的绝对主力。

(六)电力消费总量持续增长,供给结构不断优化

全社会用电量将在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牵引和终端用能电气化替代持续推进的双重驱动下长期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十五五”时期年均增速超4.5%,到2030年达到13.3万亿千瓦时左右,其中第二产业仍将是用电增量的主要来源,约占增量的60%以上。

为保障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以及满足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要求,全国电力装机总量将在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十五五”时期年均增速超7.5%,到2030年达到56亿千瓦以上,其中煤电装机仍有超3亿千瓦的增长空间,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增幅超60%,到2030年将占装机总量的三分之二。

03

推动能源产业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夯实煤炭保供基础以保障能源安全

一是强化理性预期管理和逆周期调节,鼓励煤矿开展10~15年详细排产,科学研判生产走势,前瞻性推进产能有序退出和先进产能优化布局。

二是集约有序开发新疆煤炭资源,协调好新疆与晋陕蒙煤炭生产关系,加快疆煤外运通道建设,充分发挥新疆的能源接续与战略性保障作用。

三是因矿制宜建设煤炭储备产能,坚持企业申请、国家统筹原则,以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和安全保障程度高的井工煤矿为实施重点,优选一批产能储备煤矿,同时探索煤炭储备产能“储备容量费+市场化释放”机制。

(二)完善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电力价格形成与传导机制,疏导一次能源成本、输配成本、调节保障成本等,特别是构建体现煤电调节性功能价值的价格体系,加快推动煤电容量电价全额到位,实现容量电价与电量电价解耦运行,保障煤电企业合理收益。

二是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机制,配套设立调峰运行激励机制,引导新能源企业通过配置储能、灵活性电源等方式自主优化机组出力曲线,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

三是加快完善配套于煤电转型或退出的相关财税政策,综合考虑到役煤电资产负债、人员安置和再就业培训等因素,给予部分税收减免、初始改造投资补贴、贷款支持等优惠政策,支持相关企业健康运营。

(三)更加关注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一是积极探索虚拟电厂、低(零)碳园区、分布式源网荷储一体化、增量配电网、绿电直连等能源新模式、新业态的可行路径,面向各类应用场景,打造试点示范项目。

二是加快完善财税激励机制,实施差别化的税费和补贴政策,扶持能源新模式、新业态有序健康发展,同时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引导金融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三是建立与各类能源新模式、新业态相配套的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平台,统筹协调辅助服务市场与现货市场衔接,助力新能源消纳。

(四)加速能源科技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

一是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推进新一代煤电建设,加快研发高端应用领域煤基化工新材料、功能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加工技术,探索煤化工与绿氢耦合工艺技术。

二是积极推进新能源电力消纳支撑技术攻关,开展风光集群协同优化及智能控制、虚拟同步机技术研发应用,探索兼顾新能源场站主动支撑能力与技术经济性的储能优化配置技术及优化调度策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推动能源数智化转型发展。

三是积极推进氢能、生物质能源生产利用技术攻关,聚焦制、储、输、用各环节,打造绿氢、绿氨、绿醇高效生产利用产业链。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