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西安热工院《热力发电》入... [电力科技]南方五省区2月全社会用电... [学术交流]广东公司“五学”打好理论...
首页 >> 新闻 >> 视角资讯
大而不强,多晶硅行业“外胖内虚”
时间:2010-01-26 16:47:18

         ↓底部

      大而不强,多晶硅行业“外胖内虚”

      近年来,国内多晶硅行业兴起投资热潮,规模极速扩张。然而记者近日在
部分光伏产业调研发现,这一行业存在产能虚拟过剩、产品质量不稳、成本居高
待下的三大尴尬局面,身陷大而不强的窘境。

      建成产能过剩,产品产量不足

      记者调研发现,2006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对多晶硅的投资逐步升温,截至
目前已建成产能接近5 万吨。然而,受建成产能难以达产、成本过高和产品质量
不过关的困扰,多晶硅建成产能与合格产量出现巨大反差,全行业出现“产能虚
拟过剩”。

      记者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已宣布投产的多晶硅千吨级以上大型项目主要有
:江苏中能18000 吨产能、江西赛维5000吨产能、洛阳中硅3000吨产能、青海亚
洲硅业1000吨产能、扬州顺大1500吨产能、宁夏阳光1500吨产能、河北英利3000
吨产能、浙江中宁硅业1500吨产能、以新光硅业为首的四川省6 个项目13000 吨
产能。上述项目的累计产能已达到47500 吨。与此同时,内蒙古、四川、河南、
云南等20多个省区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规划建设规模逾10万吨。

      中电光伏是我国主要的电池片生产企业之一。该公司副总经理杨方介绍,
今年估计中国消耗多晶硅将近3 万吨。当前技术水平下光伏产业对多晶硅的需求
约为7.5 公斤/ 千瓦。今年我国的光伏电池组件产量约为2600兆瓦,消耗多晶硅
约19500 吨。除组件外,中国企业直接出口了大量硅片和电池片,消耗多晶硅10000
多吨。“尽管国内多晶硅产能早就超过了下游企业的需求量,但实际产量不足。
国内电池片生产环节所消耗的多晶硅中,进口产品仍占有相当比例。”

      江苏中能是我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之一。该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解释
:“目前,国内量产的多晶硅项目绝大多数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类似于大型化工
企业,投产和达产完全是两回事,运行一年半后能达产就不错了。除了2008年以
前投产的少数几个项目今年达到60%-80% 的达产率外,其他去年投产,甚至一大
部分是去年下半年或年底投产的项目就没有多少产量。”

      目前,江西赛维5000吨多晶硅所在地的江西新余市电力部门透露,这一项
目投产后的用电量还不到设计用电量的1/10.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亚洲硅业、阳
光硅业的生产线运行的也并不顺利,量产的多晶硅还没有出现。再加上成本与市
场销售价格倒挂的项目为减少亏损停产或减产,去年我国的多晶硅产量将不会突
破15000 吨。

      质量不稳定,下游企业偏好进口料

      产品纯度与稳定性是多晶硅最重要的质量指标。当前,我国多晶硅行业存
在产品纯度不足及质量不够稳定两大问题。因存在产品质量问题,下游企业能够
认可的国产多晶硅料在实际产量的基础上还需再打折扣。

      中电光伏副总经理杨方介绍,日前公司使用进口多晶硅一个重要原因是部
分国内多晶硅料纯度不足。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纯度要求达到6N(99.999% ),而
一些国内中小型生产厂家的产品纯度只有4 至5N(99.9% )

      此外,国内新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对产品纯度的稳定性控制不足,有些企业
的大部分产品虽能达到纯度要求,但不同批次产品间纯度不够稳定,在调试生产
期的产品也往往质量不稳定。德国瓦克、美国MEMC等欧美老牌多晶硅生产商提供
的多晶硅在这方面明显优于国内企业。

      杨方说,2008年10月之前,因多晶硅价格畸高,国内涌现出了很多年产能
仅数十吨的多晶硅厂家。这些小厂的产品质量很不稳定,去年多晶硅供不应求时,
中电光伏也曾采购过以国产多晶硅为原料的硅片。“现在硅片供应充足后,大部
分小厂的产品已被从采购清单中筛除,太阳能光伏电池要求有20年以上的稳定发
电期,我们还是更信赖进口硅料。”

      河北晶龙集团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拉制企业。该集团董事长勒
保芳介绍,在以多晶硅为原料生产单晶硅中,国内多晶硅产品与进口产品在纯度
的稳定性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质量较差的国产多晶硅要反复拉制两三
遍单晶,才能满足需求,而进口产品只需拉制一遍。

      据了解,影响多晶硅纯度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原料三氯氢硅的纯度以及生产
过程中对管道和还原炉等反应容器中杂质的控制。一方面,我国多晶硅生产线在
建设技术水平和装备质量控制上还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建成的“改良西门
子法”多晶硅生产线还缺乏稳定长周期运行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储备。

      价格危局已现,成本竞争力亟待提高

      自2008年10月以来,国际多晶硅价格从400 多美元/ 公斤疯狂跳水至当前
的约60美元/ 公斤,且还在下降。当前的多晶硅价格已突破国内少数中小企业的
生产成本,今年全行业恐将陷入价格困境。

      江苏光伏协会秘书长魏启东介绍,当前,我国多晶硅行业大型企业的成本
约为35美元/ 公斤-50 美元/ 公斤,少数中小企业的成本高达70美元/ 公斤-80
美元/ 公斤。国内企业的成本劣势主要是“一低两高”造成的,即原料利用率过
低、生产能耗过高、设备折旧费过高。记者在河北的采访中,就了解到保定、张
家口等地的一些中小型多晶硅企业已经停产。

      河北英利副总裁刘耀诚介绍,多晶硅从前年的供不应求到去年的总量过剩,
主要是国际上德国瓦克、美国海默洛克等七大厂扩产在去年到位,亚洲两个万吨
级大厂——江苏中能和韩国的OCI 产量开始释放。此外,金融危机下,太阳能光
伏电池组件一度低迷,直接导致多晶硅需求增长低于预期。当前,全球多晶硅实
现了供需平衡,并显现过剩苗头。

      中电光伏、河北英利等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分析认为,供需关
系逆转下,多晶硅价格战已在所难免。欧美多晶硅生产巨头德国瓦克、美国MEMC
的生产成本仅有15美元/ 公斤-20 美元/ 公斤,且在扩张产能。今年,多晶硅价
格肯定会再创近几年来的新低,降至约50美元/ 公斤几成定局。

      吕锦标介绍,多晶硅产能过剩是结构性过剩,那些系统效率低、能耗高、
成本高过市场价格的项目不可能长期亏损运行。价格战的主动权掌握在欧美及亚
洲后来的几家多晶硅生产巨头手中,国内大多数企业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渡过行
业面临的价格危局。

      据了解“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中会产生大量副产品——四氯化硅。
德国瓦克、美国MEMC等与国内企业同样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其对四氯化硅可
以通过闭环生产,完全实现回收再利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降低单位能耗。

      魏启东介绍,目前,国内仅少数企业掌握“改良西门子法”闭环生产工艺,
且耗能高于国外。同时,在多晶硅大型节能还原炉及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上还需
高价引进国外产品。“打造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晶硅行业,一方面需要多晶
硅生产企业加速对整体制备工艺的掌握,另一方面工信部、科技部等应引导装备
制造业加强对多晶硅生产设备的研发、制造。”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