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展示]安源电厂煤质检验中心获C... [企业新闻]西安热工院《热力发电》入... [电力科技]南方五省区2月全社会用电... [学术交流]广东公司“五学”打好理论...
首页 >> 新闻 >> 行业新闻
推进“人工智能+电力”技术创新 国网浙江电力积极探索大模型与电力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
时间:2025-11-05 09:34:46

         ↓底部

最近,紧水滩水冷式绿色数据中心总经理吕延春正一心念着数据中心的节能效果。毕竟数据中心背后连接着超级耗能的大算力。

该数据中心自9月试运行以来,依托紧水滩水库13℃深层低温水源与自然落差水力循环系统,通过高效水冷散热架构的构建,让PUE(电能利用效率值越低代表能效水平越高)有效降低至行业领先水平。据估计,中心一期工程全部投运后可减少年耗电量约3268万千瓦时,降低碳排放量约1.97万吨,为后续国网浙江电力智能化转型提供更低碳更可持续的算力支撑。

2024年12月,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首个千亿级多模态行业大模型——光明电力大模型。紧接着,国网浙江电力迅速组织部署,成为国家电网公司首个完成光明电力大模型的省侧落地的单位。今年以来,乘着数字经济的东风,依托浙江扎实的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国网浙江电力积极探索大模型与电力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推进“人工智能+电力”技术创新,在基础设施建设、典型场景研发、专业队伍培养等方面成效显著。

给电力加装AI“最强大脑”

给庞大的电网系统装上“最强大脑”,让沉默的铁塔学会“思考”,让蜿蜒的输电线流淌“智慧”——这是国网浙江电力正在描绘的蓝图。

要实现这一愿景,首要任务是构筑坚实的“数字底座”。国网浙江电力聚焦算力建设与国际标准体系,构建自主可控的AI技术生态,破解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命题。

破解“算力荒”的难题是首要任务。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高度依赖数据中心的算力支撑,而传统算力设施存在能耗双刃剑——设备自身运行需要稳定电力保障,其散热需求更推高了能耗强度,“算力的尽头是电力”之说由此而来。面对挑战,国网浙江电力交出了一份绿色答案:创新建设省级水冷绿色智算中心,巧妙依托紧水滩水电站地理优势,引入13℃深层低温水供冷,使制冷能耗大幅下降,满负荷运行PUE值可控制在1.13以内,较行业平均2.5的能效比实现跨越式提升。

紧水滩绿色数据中心丨紧水滩电厂提供

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理念的革新。该中心还通过智能算力云平台实现资源弹性调度,将传统“算力-电力”关系转化为“绿色算力-绿电”的良性循环,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能源底座。

“目前中心已初步具备多机推理与快速响应能力,真正将绿色算力转化为落地应用能力。”在紧水滩智算中心机房,技术团队正在对大模型推理流程进行常态化监测与调优,让这个“最强大脑”运行得更加高效。

如果说算力是“肌肉”,那么标准就是“神经”。国网浙江电力牵头制定了一系列前瞻性的技术标准,如同为电网注入了统一的“智慧基因”。牵头发布电力知识图谱领域首个IEEE国际标准《电力知识图谱应用指南》和边缘智能领域首个ITU国际标准《智能电网中基于云边端协同的智能巡检系统需求与功能架构》。

后者的应用,使得智能视觉巡检变得更加高效稳定。在衢州常山县的110千伏变电站,应用该项标准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在进行日常巡视。它们在设备端完成图像分析与数据处理,替代传统远端服务器处理模式。通过红外与可见光双模摄像头,实时记录变电站仪表数据,实现从监控、分析到预警的全流程“零时延”,仿佛一位永不疲倦的“数字哨兵”。

国网常山县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人员在110千伏新都变电站,利用应用ITU国际标准的巡检机器人开展设备智慧巡检丨董瑞恒 摄

这些技术创新如同为电网安装了强劲的“智慧引擎”,加速推动着新型电力系统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进程。

让AI走出电力实验室

技术只有走出实验室,应用在实践中,才能绽放真正的价值。国网浙江电力聚焦效率提升、质量提高和模式变革,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深度融入电网生产、企业经营等核心业务,已上线“AI+电费智能核算应用”“望道·党建AI”等50个应用场景。

在作业现场安全监管方面,远程智能督查系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覆盖所有三级及以上风险作业现场,并将高风险场景的预警时间缩短至秒级。该系统如同一位拥有“火眼金睛”的AI安全官,能精准识别高处作业、大型机械、立塔架线等高风险场景,已产生1183个特殊作业场景告警,识别准确率达86.05%。同时,它还能识别高处失保、工作负责人不在现场等29种典型违章,累计查处违章438起。自7月初在国网宁波供电公司试点以来,截至9月底,已累计督查7911个作业现场,为安全生产筑起了一道智能防线。

AI远程智能督查系统智能研判园区内吊装工作是否存在违章

“四个月前,这项核算工作还需要在多个系统间切换,逐户核对用户档案、反复校验用电数据、人工排查量费异常点,整套流程耗时整整一天。但现在,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完成。”在国网浙江电力营销服务中心,核算人员轻点鼠标启动“AI+电费智能核算应用”,开始进行全省过户和销户用户的电费审核发行。“AI+电费智能核算应用”能深度吸纳人工审核经验,整合用电数据并进行智能分析,一键输出精准量费研判结论,还能同步生成异常数据的具体辅助处理建议。它不仅打破了各系统间的操作壁垒,彻底改变了电费核算的“人海战术”,也为国网浙江电力的营销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高效可行的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给电力带来的便利,远不止如此。为提升网络安全监测分析能力,国网浙江电力打造网络安全告警智能分析工具,实现告警解析、情报超讯、自动封禁等操作的高效联动;在设备运维方面,该公司搭建电网设备故障场景智能研判分析智能体,可实现雷击、鸟类、异物三类输电故障场景研判分析;研发配网可靠性数据质量智能分析助手,可一键生成各类停电事件的处置方案,为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提供分析参考......

AI不再是飘在空中的概念,也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数据,而是能实实在在提升效率、优化服务的“生产力工具”,是电网的“智能伙伴”。它正在让“智慧电网”从蓝图走向现实,让电力服务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贴心”。

AI+电力也有成长的烦恼

任何一场深刻的变革,都伴随着“成长的烦恼”。在AI与电力这场“双向奔赴”的道路上,同样需要经历磨合与挑战。当前电力领域AI应用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配电、变电等专业数据分散在各系统间,既要防范“数据孤岛”限制算法训练,又要警惕AI“幻觉”等技术风险;另一方面,智能技术安全风险突出,防范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既是技术难题,更是管理考验;此外,人才和机制也是关键,AI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储备急需进一步扩充,跨部门协作的流程也需要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应用的速度和深度才能持续挖潜。

为了让这场“双向奔赴”走得更顺畅,国网浙江电力正在打造一条融合技术、场景、人才的“复合型润滑轨道”——技术支撑平台、交流展示平台、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多项举措协同各专业破解AI应用痛点,加速场景落地应用。

国网浙江信通公司员工完成光明电力大模型省侧部署,研发DeepSeek等国产开源大模型融合应用模式丨赵帅 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网浙江电力上线老版样本处理工具集,持续开展样本归集,以智能化手段提高样本清洗、分级分类、脱敏的效率和准确度,现已积累2000万份多模态样本。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场景定制模型方案,提升大模型对电网业务的理解力。今年2月,国网浙江电力率先完成省侧人工智能平台与国家电网公司人工智能平台两级贯通。截至9月底,大小模型累计调用超1900万次。

独行快,众行远。国网浙江电力加强与浙江大学、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机构和先进企业沟通交流,举办电力具身智能学术沙龙活动,丰富交流展示平台,推动产学研用融通创新。今年4月,在杭州市余杭区人工智能小镇,国网浙江电力联合浙江省电力学会、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云深处科技等单位,共同探讨具身智能技术在数据中心、电力巡检等场景的创新应用,从实际需求出发,加速应用场景验证与推广。

在这场智能变革中,人才苗圃的建设至关重要。今年3月,国网浙江电力成立了集教学、实训、创新功能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实训基地。该基地具备人工智能模型开发、训练调优、场景评测等多种实训能力。通过“专业+通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人工智能大讲堂、视频直播等各类讲座,建立日常答疑群,提升职工对人工智能的使用水平,为各专业培育既懂业务又懂人工智能的高素质人才。截至9月底,已完成3阶5期人工智能进阶式培训,举办3期全员人工智能大讲堂,累计覆盖超10万人次。

国网浙江信通公司工作人员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电力应用场景丨盛瑜佳 摄

从扎实的算力基建,到深入业务场景的创新应用,再到对现实挑战的审慎应对——国网浙江电力正在构建的,并非一个冰冷的AI系统,而是一个初具雏形、拥有“数字生命”的智慧能源生态。在这个生态里,人工智能与新型电力系统高度融合。未来,每一座变电站都可能成为能够“自我诊断、自我保护”的数字堡垒;每一条输电线路都将搭载实时数据分析与预警功能,流淌着真正智慧的“电流”。

当然,这个生态带来的,不仅仅是巡检、调度等单个环节的效率提升,更是一场从“人工驱动”到“智能驱动”的行业根本性变革。这场电力与AI的“双向奔赴”,最终将重塑能源与科技的关系。电网深处,硅基根系已悄然蔓延,一个更安全、高效、绿色的用电时代,正随着每一次代码的跃动奔涌而来。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