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展示]安源电厂煤质检验中心获C... [企业新闻]西安热工院《热力发电》入... [电力科技]南方五省区2月全社会用电... [学术交流]广东公司“五学”打好理论...
首页 >> 新闻 >> 行业新闻
国网江苏电力董事长谢永胜:积极先行先试 扎实推进江苏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践
时间:2025-10-11 10:35:12

         ↓底部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新时代电网企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要求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为我们推动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部委、国家电网党组、江苏省委省政府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作出系列部署,为基层创新实践提供了落地指南。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江苏电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上级要求,立足江苏能源资源禀赋,高标准构建江苏新型电力系统,服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科学研判分析,准确把握江苏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面临的挑战

江苏是经济大省、制造业强省、外贸大省,绿色用能消费旺盛。相较于传统化石能源自给率不足8%,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理论开发潜力接近7亿千瓦。如何通过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统筹用好区外资源的同时开发好省内绿色资源,对支撑江苏高质量发展极为重要。在此过程中,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和大范围优化配置压力加剧。从大规模海上风光开发来看,江苏东临黄海,海域水浅、底平、坡缓,便于经济高效地开发固定式海上风电光伏,海风、海光开发潜力分别超过6000万千瓦、2700万千瓦。截至2025年7月底,已开发海上风电1183万千瓦、规模位居全国第二,预计2030年海上风电装机达2200万千瓦、海上光伏达1500万千瓦。随着大规模海上风光开发逐步深入,受海上输电廊道和登陆点资源严重紧缺影响,将呈现海上电源汇集结构树形化、海上电力送出能力规模化、陆上电网接入方式立体化等特点。在此过程中,海上大容量汇聚场站小型化建设难度大,海上输电特高压海缆制造和敷设技术尚处于空白,海陆潮流分布“双喇叭”形态容易导致集中登陆点电网设备超限承压。如不创新现有规划模式,海上风光接入超过4000万千瓦,将达到电网的承载极限。需要配合政府部门统筹布局海上输电廊道资源使用,开展海上电源汇聚网络规划,推动特高压海缆技术装备研发和示范工程实践,组织海上风光登陆多层级多路径大纵深高效疏散网架设计研究,增强大规模海上风光资源接入保障能力。从海量分布式新能源发展来看,江苏是制造业强省,省级以上开发区158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制造业法人56.9万个、数量居全国第二;同时也是农业大省,农村房屋超过3400万栋、数量居全国第四。丰富的屋顶资源为分布式光伏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开发潜力超过6亿千瓦,截至2025年7月底,总装机5987万千瓦、规模居全国第一。在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资源开发方面。随着午间谷时电价和新能源全量入市政策的实施,工商业午间用电价格将显著下降,分布式光伏自发自用模式收益将大幅收窄、投资意愿相应下滑,以工业园区集中开发全额上网为代表的规模化开发模式,有望成为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新趋势。放眼未来,大规模园区级分布式光伏集中接入后,接入变电站可能存在反向倒送容量不足、所在电网分区疏散能力不够、电压波动治理难度加大等问题。以全省工业园区工作日平均负荷47万千瓦、节假日平均负荷16万千瓦为例,如园区分布式光伏资源全部集中开发全额上网,预计平均水平为39万千瓦,节假日上网潮流可能达到工作日下网潮流的2.8倍,导致常规规划建设的变电站主变和线路严重超载,且高电压问题十分突出;如所在分区富余电力不能有效疏散,将导致上级主变出现重超载问题。需要配合政府科学做好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展规划,创新开展适应园区级分布式光伏集中接入的电网建设方案研究,合理提高园区供电区域主配网设备容量裕度,加强分区间“背靠背”直流建设进而提高互济能力,开展基于边储存边疏散的分布式储能优化配置方案研究,完善终端电压治理手段,保障大规模分布式光伏高效开发、充分消纳。在居民分布式光伏资源开发方面,从现阶段看,居民分布式光伏地域分散,以农村居民屋顶光伏为主,开发呈现“小、零、散”特点,可能带来电网重复投资、制约光伏资源高效开发、接网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农民收益和政府税收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快“整村连片”开发推广应用,推动地方政府统一规划、整村资源统一开发、电网企业统一接入、居民权益统一保障。从未来看,海量居民分布式光伏集中接入电网,如现有配网规划建设标准未能得到优化,午间大发倒送潮流将导致配网大量超重载、配网设备故障高发、电能质量不合格率急剧升高。以徐州市庙山村为例,当地已有128户、占比13%的居民安装了屋顶光伏,平均每户装机42.6千瓦,光伏总装机5450千瓦、接近配变总容量6830千伏安的80%。若该村分布式光伏资源全部开发,理论装机可增至现在的8倍,远超配网承载能力。需要开展适应集中化开发的配网建设标准研究,设计不同类型的典型汇聚模式,加强“四可”能力建设和无功设备配置,提升电网对海量居民分布式光伏资源接入的支撑能力。从北电南送输电瓶颈来看,省内资源错位分布,99%的风电、100%的海上光伏、60%的陆上光伏分布在长江以北,55%的负荷集聚在长江以南,预计2030年北电南送最大输电需求接近3200万千瓦、较2024年底增长33%。需要加快北电南送过江通道建设,增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二是高比例新能源平衡调节和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愈加复杂。预计到2030年,省内光伏装机将超过新能源装机的73%、新能源以光伏为主的特征愈加明显,进而加剧“日间光伏大发”时刻的消纳压力和“晚峰无光”时刻的保供压力。一方面,“早间、午间、下午、晚间”4个时段平衡难度加大。预计2030年,早间光伏出力骤升时刻,最大功率波动达每小时2500万千瓦,若系统二次调频能力不足,可能导致频率异常偏高甚至引发弃风弃光风险;午间光伏大发时刻,电源最低出力为1.3亿千瓦、高于春秋季1.1亿千瓦的典型负荷,引发新能源消纳风险;下午时段,尤其晚峰前时刻,光伏出力迅速下降、负荷持续攀升,最大功率波动达每小时3120万千瓦,可能导致频率异常偏低甚至引发切负荷风险;晚间时刻光伏出力为0、风电出力不稳定,存在保供风险。面对日间4类平衡风险,需要挖掘煤电等“基础平衡资源”潜力,推动全省煤电深调改造至20%水平;拓展电化学储能等“快速平衡资源”规模,提升电源快速爬坡能力;发挥荷端等“新型平衡资源”作用,引导荷端资源参与电网调节。另一方面,系统稳定运行风险不断增加。预计到2030年,极端情况下无惯量电源出力占比可能超80%,若华东最大一回直流双极闭锁,频率可能跌至49赫兹左右,增加频率失稳风险。在新能源集中并网的南通、盐城沿海等地,新能源多场站短路比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新能源场站机端短路比最低可达1.3,电力电子元件涉网性能不足,发生宽频振荡的可能性逐步增加,存在振荡脱网风险。随着分布式光伏大规模接入,配网线路有源化比例和潮流波动相应增大,如不采用集中汇聚方式、以低压接入方式为主,预计2030年,在严重电网故障时,可能出现不满足全网低频减载可切容量不低于最大负荷30%的情况,带来电网频率防控体系失效风险。若低压分布式光伏逆变器等涉网设备没有达到国标性能要求,在故障或异常方式下,可能因新能源设备涉网性能不足导致高低压穿越问题,引发大面积脱网,扩大系统故障范围。需要深化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机理研究,加快新型调度体系建设;拓展电化学储能等“快速平衡资源”规模,探索长时储能等“高阶平衡资源”应用方案;鼓励新能源场站采用涉网性能更友好的设备,配置构网型SVG,增强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能力;加大分布式光伏集中汇聚方式应用力度,保障“第三道防线”低频减载可切容量规模,稳固大电网频率安全防线;认真执行分布式光伏涉网设备国标要求,加强存量设备问题治理,严格增量设备并网检测,确保涉网性能稳定可靠。

三是高经济性荷端调节资源开发还需政策突破和市场培育。若不大规模开发更加经济的平衡资源,至2030年江苏每千瓦时用能成本可能增加0.035元。亟须超前布局,挖掘高经济性荷端调节资源潜力空间。电动汽车储能资源挖潜仍需加强。当前江苏电动汽车数量达316万辆、预计2030年将达900万辆,对应充换电负荷的储能潜力理论将达6000万千瓦×6小时。但电动汽车双向充放电模式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得到规模化应用。需要推广企事业单位午间充电、V2G双向充放电、光储充一体化等支持性政策和市场化模式,突破低压交流V2G规模化应用技术,更好发挥电动汽车消纳新能源、支撑保供的作用。冰蓄冷空调等储能资源开发机制仍需完善。度夏度冬期间,空调负荷约占总负荷45%左右。冰蓄冷空调可平移制冷制热负荷,预计2030年等效储能潜力将达到400万千瓦×6小时,但支持政策尚不完善。需要加大冰蓄冷空调推广的政策支持力度,扩大蓄冷平谷价差,引导新建楼宇应用冰蓄冷空调,推动存量楼宇空调蓄能化改造,提高冰蓄冷空调负荷调节能力。智能制造可调负荷等储能资源仍需拓展。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全国第一,通过能源管理系统与智能生产系统高效协同,促进制造业多用绿色电、经济电,将为系统调节提供有力支撑。预计到2030年智能制造可调负荷潜力空间将超过1000万千瓦。但智能制造可调负荷开发模式、互动方式等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大智能制造可调负荷开发模式推广力度,引导智能制造企业加强与电网友好互动,围绕促安、增绿、降本等指标智能调整生产安排,实现产随“新”动,进一步做大调节资源池。

积极先行先试,扎实推进江苏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践

国网江苏电力立足国情省情网情,探索形成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总体思路:围绕“服务大规模区外受电能力提升、集中式新能源消纳”和“引导海量分布式新能源、多元负荷互动”“两条主线”,聚焦主、配、微“三个战场”,打造坚强主干网、智慧配电网、智能微电网、全域信息网“四张网”,开发煤电等基础平衡资源、电化学储能等快速平衡资源、荷端等新型平衡资源、长时储能等高阶平衡资源“四类资源”,强化技术、市场、政策“三个支撑”,建设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政策创新、业态创新、区域创新“五个示范”,探索安全、绿色、经济综合最优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国网江苏电力积极推动电源、电网、负荷、储能、技术、市场、政策“七大要素”协同发展、随“新”而动,为其他地区能源转型提供先行经验。

(一)聚焦“源”,推动电源降碳增绿

电源降碳增绿是实现能源供给革命的重要途径,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任务。国网江苏电力会同政府部门和电源企业,着力推动“四个奋力攻坚”。一是在推动传统能源低碳转型上奋力攻坚。应用零碳或低碳燃料掺烧等低碳煤电技术,鼓励清洁燃机和清洁核电发展,力争煤电平均煤耗由2024年的281.8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至2030年的270克标准煤/千瓦时。二是在服务新能源发展上奋力攻坚。推动海上风电、沿海核电高效开发利用,引导分布式光伏友好发展,力争省内新能源装机由2024年的8486万千瓦提升至2030年的1.72亿千瓦以上。三是在推动区外来电增绿上奋力攻坚。加大新能源省间交易力度,提高在运输电通道新能源电量占比;争取新增高比例新能源输电通道;力争特高压直流输送新能源电量占比由2024年的28%上升至2030年的40%以上。四是在提升煤电深调能力上奋力攻坚。探索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推动煤电机组深度调峰等高效调节能力提升,力争煤电平均调节深度由2024年的30.94%压降至2030年的20%、调节能力由2024年的5100万千瓦提升至2030年的7900万千瓦以上。

(二)聚焦“网”,推动电网转型升级

主干网建强建优是实现能源大规模传输转换的核心之举,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中枢环节;配电网智慧升级是实现海量分布式新能源消纳和源网荷互动的重要举措,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新兴载体。国网江苏电力聚焦电网核心作用,全面提升主干网潮流优化配置水平和安全运行水平,支撑配电网向源网荷储资源高效配置平台升级。一是推动主干网实现“六个新突破”。即:在提高大规模区外受电能力、保障海上风电光伏接纳、支撑北电南送省内互济、构建省域交直流混联柔性电网、加快电网自身降碳发展、提升电网安全韧性和抗风险水平上取得新突破。重点推动内蒙古至江苏特高压直流在“十五五”落地,开展海上风光汇聚、传输、消纳网络规划研究,加快500千伏西通道等项目建设,实施扬州至镇江二期三期“嵌入式”直流输电工程、南通蓬树站构网型SVG工程等创新实践;力争区外受电能力从2024年的4500万千瓦提升至2030年的5000万千瓦以上,海上风电从2024年的1183万千瓦至2030年再增加1000万千瓦左右,海上光伏从2024年零的突破增长至2030年的1500万千瓦,北电南送输电能力从2024年的2400万千瓦提升至2030年的3200万千瓦以上。二是推动配电网实现“五个新提升”。即:配电网高可靠供电能力、消纳海量分布式新能源能力、接入大规模电动汽车能力、故障自愈能力、源荷互济能力实现新提升。重点实施“全停全转”网架升级改造,开展标准自动化线路建设,健全“带电+发电”作业体系,打造适应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集中开发和农村居民分布式光伏“整村连片”开发的新型配电网,增强电动汽车V2G支撑能力;力争全口径户均停电时间从2024年的59.4分钟压降至2030年的30分钟以内,接入的分布式光伏从2024年的4570万千瓦提升至2030年的1亿千瓦以上,电动汽车接入能力从2024年的269万辆提升至2030年的千万辆以上、并具备低压交流V2G规模化车网互动能力。

(三)聚焦“荷”,推动负荷聚合互动

荷端资源开发是实现能源消费革命的重要手段,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点领域。国网江苏电力以智能微电网为抓手,政企协同打造“五种典型微电网应用场景”。一是打造车网互动微电网。加强电动汽车“移动储能”参与电网互动的政策、技术和商业模式研究;推广居民电动汽车接网备用模式,明确低压交流V2G技术路径;引导各类主体聚合电动汽车资源在现货、容量市场获取收益,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商业模式;力争到2030年具备1000万千瓦×6小时电动汽车等效储能能力。二是打造建筑能效管理微电网。推广并整合楼宇内部建筑光伏、冰蓄冷空调、冷热电联供等用能资源,实现综合能效最优,力争到2030年具备150万千瓦×6小时冰蓄冷空调等效储能能力。三是打造智能制造微电网。运用市场信号引导企业使用更多经济电、绿色电,深化电网与智能制造企业常态互动,力争到2030年智能制造互动负荷规模超过360万千瓦。四是打造园区源网荷储协同微电网。汇聚园区多品类能源资源,构建综合利用最优体系;挖掘园区多维度调节潜力,提高分布式光伏消纳水平;力争到2030年推动建成36个园区示范微电网。五是打造微电网汇聚协同的虚拟电厂。聚合多类型微电网形成调度系统可直接调用的虚拟电厂,有效解决分散的荷端资源无法直接纳入调度系统的难题,助力更大范围调用荷端资源。

(四)聚焦“储”,推动储能精益发展

储能高效调节是实现高比例新能源环境下电力电量平衡和电网稳定运行的有效手段,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国网江苏电力着力推动电化学储能、抽蓄、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各类储能规模化发展、商业化应用。一是助推电化学储能发展。积极支持电化学储能建设,力争从2024年的602万千瓦增长至2030年的1200万千瓦以上。在目前已实现单次集中调用规模714万千瓦、规模全国领先的基础上,持续推动电化学储能接入调度系统,提高集中调用能力。二是促进多元化储能发展。在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压缩空气储能、全国首个重力储能等一批典型示范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省内抽蓄建设,力争由2024年的315万千瓦增长至2030年的515万千瓦;加强与周边省份合作,力争固化的省外抽蓄从2024年的155万千瓦增长至2030年的215万千瓦;探索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重力储能等新技术应用,推动长时储能资源开发。

(五)聚焦“技术”,推动科技创新突破

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能源技术革命的创新引擎,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第一动力。国网江苏电力坚持创新突破,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升级、数字赋能增效、标准创制创造。一是深化科技创新。累计牵头国家级项目13项,牵头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7项、省部级一等奖62项,居省级电网公司首位。后续将积极承接国家“2030”智能电网重大专项,重点攻关海上输电树形网络规划建设、分布式光伏群调群控、规模化车网互动等关键技术,打造海上风电规模化送出、分布式光伏集中开发、低压交流V2G技术应用等一批示范工程。二是强化数智赋能。创新构建“五层四平台”新型电力系统应用体系架构,通过物理电网层、自动控制层、数字电网层、业务应用层、价值创造层贯通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共同支撑源网荷储智慧协同调控平台、数字电网服务平台、业务应用服务平台、共享价值创造平台运行,开发新型电力系统全要素协同规划、主配微多层级协同调控、多层次多品种电力市场协同运行等6类32项核心场景应用,打造光伏出力精准预测、供电可靠性智能诊断、荷端资源高效协同等国内领先的数智实践。三是加强标准创制。在已牵头立项国际标准48项,其中正式发布20项的基础上,争取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支持,力争到2030年形成涵盖新型能源体系各环节、新型电力系统各要素的统一标准体系。

(六)聚焦“市场”,推动市场高效运行

市场机制建设是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促进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核心内容。国网江苏电力积极配合政府推动构建“容量+能量(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绿色”的多层次统一市场体系,努力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更强支撑。一是推动容量市场发展。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框架体系下,围绕多时间尺度电力电量平衡需要,探索构建满足新型电力系统调节需要的容量市场、规划明确未来电力系统容量需求,创新江苏容量市场机制,激励煤电深调、荷端、储能等可调资源开发。二是推动能量市场发展。在已经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省级电力中长期市场、2025年9月已启动现货市场连续试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现货市场建设,2026年实现正式运行;配合政府部门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136号文省内实施细则,建立“市场交易+差价结算”新能源价格机制。三是推动辅助服务市场发展。持续健全调频、爬坡、惯量等辅助服务市场品种,配套完善成本分摊和收益共享机制,在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虚拟电厂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基础上,打造分布式新能源聚合参与省级交易、电动汽车聚合参与省级交易等典型示范,支撑提高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四是推动绿色市场发展。在首创“电力交易大厅—绿电绿证服务站—服务点”三级绿电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实施绿电进江苏、进园区、进企业的“三进”工程;加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2026年正式运行后的外向型企业绿电需求研究,持续创新碳计量、碳足迹跟踪等碳普惠服务,助力增强江苏外向型经济国际竞争力。

(七)聚焦“政策”,推动政策健全完善

政策创新突破是实现能源体制革命的制胜法宝,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制度保障。国网江苏电力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政策研究、推动政策创新,支撑能源电力各环节提质增效。一是推动新能源开发政策突破。围绕风光新能源资源开发,已推动政府出台海上风光开发、分布式光伏接网消纳等新能源开发政策,有力引导江苏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后续还将在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送出、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集中开发全额上网、农村居民分布式光伏“整村连片”开发推广等领域争取政策突破,助力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二是推动调节能力提升政策突破。围绕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面临的平衡调节和安全稳定难题,已推动政府出台新型储能顶峰支持政策、车网互动V2G支持性电价、虚拟电厂入市交易等政策,运用行政补贴与市场激励充分挖掘调节资源。后续还将在煤电深调能力挖潜、储能容量电价、微电网和虚拟电厂调节补贴等领域争取政策突破,扩大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资源池。三是推动低碳服务创新政策突破。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下的多元主体差异化发展需求,已配合政府出台创新绿电直连试点、节约用能等政电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后续还将在拓展综合能源服务、建设零碳园区示范、创新电碳因子平台服务等领域争取政策突破,促进降本增绿,助力江苏经济大省挑大梁。

江苏是中国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江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系列举措,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能源电力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也是探索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窗口”。国网江苏电力将坚决贯彻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家部委、国网党组、江苏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高标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国家电网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