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西安热工院《热力发电》入... [电力科技]南方五省区2月全社会用电... [学术交流]广东公司“五学”打好理论...
首页 >> 技术 >> 学术交流
虚拟电厂的五力模型分析
时间:2023-03-10 09:16:53

         ↓底部

受到奇点能源的这篇文章启发,写一篇虚拟电厂的分析。虚拟电厂的命门五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于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分析行业竞争环境的工具。它包括以下五种力量:

1、供方: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2、买方: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3、潜在竞争者: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4、替代品:替代品的替代能力5、产业竞争者: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我们用这个模型对虚拟电厂行业,以未来3-5年的跨度,进行了初步分析。

(来源:微信公众号“鱼眼看电改” 作者:俞庆)

本文非ChatGPT编写,当然我们也问了ChatGPT老师这个问题,文末会贴出ChatGPT对此问题的总结回答,对比非常强烈。

首先说明,虚拟电厂并不是一个清晰定义的产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虚拟电厂主要是负荷侧的灵活性资源,可通过辅助服务市场,形成可交易的相关产品,如调频、调峰服务、备用等,这也是虚拟电厂在中国未来3-5年最主流的市场交易模式。

供方

虚拟电厂产品的供方,目前主要是两类,一是工商业储能产品(或项目)为主的投资运营方;二是电力用户中,可以提供灵活调节能力的负荷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分布式光伏并非虚拟电厂的灵活性资源提供者,因为光伏投资方的利益是尽量多发电,所以满发情况下无法上调出力,当然更不愿意减少出力。

在中国目前的电力环境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新能源不是虚拟电厂结果性产品,而是虚拟电厂存在的原因。

从目前看,虚拟电厂的供方是非常分散的,工商业储能投资方分散,灵活性负荷资源更分散。所以供方的议价能力很弱。

买方

虚拟电厂在中国,目前几乎是唯一买方——电网公司,在任何区域都是独家垄断的。所以买方具有无可争议的绝对定价权。

另外,电网不仅是买方,也是交易组织方、交易规则制定方、甚至是产品提供的竞争者、替代品的提供者,电网自己也在投资虚拟电厂产品,并且在负荷调节方面,也有别的备选技术手段。

这极大的制约了市场化的虚拟电厂发展,甚至在国外也是类似的情况——以电网为中心的虚拟电厂,无法形成足够的市场化机制,导致虚拟电厂很难盈利。

可能吊诡就在于此:电网迫切需要更多的虚拟电厂资源,但是电网自己又按捺不住的下场,最后抑制了多元、开放的服务供给,导致电网的核心利益——安全性保障能力受损。

潜在进入者

虚拟电厂的潜在进入者不会很多,一方面虚拟电厂的技术、管理、产品、运营等方面,存在较高的专业壁垒;另外一方面,由于未来3-5年虚拟电厂的盈利前景并不清晰,对很多投资方和资源方(电力用户)来说,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业务,不值得投入大量初期成本去进行布局。

替代品

虚拟电厂的最大替代品,就是电网作为单一买家,存在较多的备选方案,比如通过投资增加供配电容量、部署网侧储能等,这些投资只受制于输配电成本的博弈和监管。

另外,中国目前的电力行业依然处于半市场、半计划的过渡状态,在外部监管能力和信息公开机制不足的情况下,对于如何定义“紧急情况&不可抗力”,市场交易何时、是否熔断,没有清晰的标准和执行。此前也有交易市场熔断的现象出现。

一旦退出市场模式,那么完全可以通过“有序用电”的计划性手段去控制负荷。

这是虚拟电厂面临的另一巨大问题。奇点能源的文章中也明确提到这一点。

产业竞争者

产业竞争格局方面,目前虚拟电厂的产品服务提供方,主要有三类:

1、电网企业,是目前虚拟电厂供应方的主流,对于3-5%的尖段负荷(也是可调节潜力最大,回报率最高的部分),电网企业一般自己投资解决,有的以“柔性有序用电”的安全成本,有的通过电网旗下公司自己参与。

2、发电企业,不少发电企业通过投资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储能,深入客户负荷端开发可调节资源,并且把虚拟电厂的投资纳入新能源投资预算。

3、其他市场第三方,包括售电公司、储能投资运营商、电力用户、负荷资源开发企业等,目前受制于上述体制机制,以及不对等竞争,导致规模较小且难以持续盈利。

所以从上述分析看,

我们对中国未来3-5年的虚拟电厂前景并不乐观。

虚拟电厂产业的发展,有赖于政策扶持、外部监管、公开披露与公众监督、市场规则与市场建设等多方面共同推进,甚至它本身就是中国电改艰难推进的一个缩影吧。

ChatGPT老师可能国外的材料看得多,对虚拟电厂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下述结论仅供参考:

综上所述,我认为虚拟电厂行业发展前景是比较乐观的,它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较低的供应商和购买者议价能力、较高的进入壁垒和替代壁垒、以及较弱的行业内竞争压力。但同时,它也需要面对诸多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方面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因此,虚拟电厂平台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和客户需求。


         ↑顶端